小朋友只要戴上个“奇怪”的帽子或头带,实时监控脑电波,再做些小游戏,就能缓解焦虑、忧郁,甚至集中注意力?
近期,“大米和小米”关注到一些写坊间正流行的脑波反馈训练改善注意力的文章。
因为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问题是自闭症与多动症的常见问题之一,很多圈内家长想必也有听说。
脑波反馈训练的效果真的像宣传的那样神奇吗?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?
我们来一探究竟。
有一批人在用“紧箍咒”提升孩子的注意力
文|曹安洁
远远(化名)今年八岁,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小学上二年级。
在升学竞争如此激烈的北京,远远的父母自然是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所以远远刚上小学不久,就得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,课余时间也被塞得满满当当。
前不久,远远的日程表上又多了一项任务,去一家注意力训练中心,参与所谓的“脑波反馈训练”:头上绷上软头带,软头带上连着几根导线,然后坐在电脑屏幕前玩小游戏。
根据该中心官网的介绍,脑波反馈训练“是通过脑电反馈仪捕捉大脑皮层各区的脑波活动节律,基于视听觉方式反馈给儿童”,它是“现代意义上注意力训练的核心科技”。
这家中心自成立至今,已经在全国各地多达三十个校区,服务上万名学员。
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“注意力训练”、“提升注意力”、“儿童注意力”这样的关键词,瞬间就会得到上百条相关信息。
可是,如果稍微仔细留心观察一下,就会发现在这些机构天花乱坠的晦涩名词、酷炫大脑图片之外,他们并没有给出任何一篇参考文献,对于脑波反馈技术本身的描述更是支吾其词、模糊不清。
天猫截图
所谓的测量脑电波,究竟在测量哪个部位?
所谓的“精密设备分析优势波段”,又究竟用的是什么算法?
除了网站上的学员情况统计以外,是否有真正严谨的临床证据表明这种训练有效?
对于这些重要问题,这些网站一概没有回答。
只是安慰剂效应
“脑波反馈训练”又称脑电波神经反馈(EEG neurofeedback),是通过使用电生理指标来反映大脑活动,并对大脑活动进行可视化、反馈给被试者的一种临床干预手段。
这项技术听起来科学,但其实它自上世纪中后期诞生以来,在学术界和临床医学中就一直争议不断。
2017年,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·T·蒂博(Robert T. Thibault)和埃米尔·拉兹(Amir Raz),合作撰写了一篇对于神经反馈的综述文章。
文章中概括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的脑电波神经反馈的论文,最后得出结论:这种干预方式的所谓疗效,在很大程度上都能用安慰剂效应来解释。
图 | neurodevelopment Center
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 是脑电波神经反馈干预治疗的一大热门。
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,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的静息脑电波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的区别。
而脑电波神经反馈的支持者就认为,通过监控脑电波、训练患者控制与ADHD相关的不同脑电波的微伏数值,就可以达到干预效果。
那么,这种效果真的来自于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脑电波吗?
为了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,俄亥俄州立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健康中心的尤金·阿诺德( Eugene Arnold)教授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,并专门调查了一款“NASA技术支持”的商用脑电波治疗仪。
他采取了双盲随机分组的方法,将小患者们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和治疗组里,研究人员和参加实验的家庭都不知道自己的所属组别。
被分配到安慰剂组的小患者们和治疗组一样,以每周两次或者每周三次的频率,进行一次脑电波神经反馈训练。
唯一的区别就在于,安慰剂组里的小患者们受到的反馈,根本不是脑电波实时反馈,而是和他们自己的表现完全无关的随机波形。
所谓“NASA技术支持”的商用脑电波治疗仪SmartBrain的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