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们没有“规矩感”,大多数家长没有避免错误教育的“坑”。规则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,所以儿童的规则感在形成过程中,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。
因为父母不遵守规则,所以在孩子眼里,父母所谓的规则可以通过哭闹和要求来改变,并不一定要求他们遵守。
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,他们的规则意识会逐渐弱化。
规则教育有多重要?父母如何教导孩子提高他们对规则的意识?
01. 遵守规则,体现修养和素质
遵纪守法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,也是孩子最好的保护伞。
为什么对孩子来说遵守规则很重要?因为,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,所以他们只想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做每一件事,缺乏既定规则的约束。
规则也可以帮助孩子安全成长。我们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触摸电源,这样可以防止孩子触电。红灯停,绿灯走,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们的交通事故。虽然这些规定限制了孩子们的行为,但却保护了他们的生命。
其次,父母需要注意,规则需要从小培养。在幼儿阶段,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。
规则也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一种手段。遵守规则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,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02. 规则感,给孩子安全感
安全感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感觉。
有安全感的孩子在行为选择和心理发展上也会更加积极乐观。
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安全感称为人类心理的免疫系统,儿童的安全感是人格塑造的基础。
在儿童慢慢接触世界的过程中,儿童安全感的培养并不一定来自家庭,还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感知。
例如,当他们上车时,他们不会排队,因为他们想抢座位。许多人会看着这个孩子,因为他不礼貌。没有规则感的孩子并不认为他们不礼貌,因为他们没有规则感。
他们不知道为什么,人们讨厌他们。
所以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会逐渐失去安全感。甚至很多人因为孩子不懂规矩,而慢慢地远离他,而这一切现象都不利于孩子真正融入社会。
03. 对孩子有规则意识和责任感
对“规则”有明确意识的孩子,一般都有很强的责任感。
研究表明,大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有自我管理能力。
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,其实还需要教育孩子一定的规则,约束他们的行为。
当父母为孩子制定规则时,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,听取他们的建议,让他们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,告诉他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。
此外,父母制定的规则必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年龄认知相结合,逐步将行为规则转化为儿童的人格自律。
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参与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,和孩子一起玩耍,一起学习,为孩子树立榜样,才能通过言行树立规则意识。
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规则意识,提高学习责任感。